治大国如烹小鲜,语出《道德经》,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,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。

简要答案

治大国若烹小鲜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,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,不要动辄扰民,更不要乱折腾。

详细内容

  • 01

    就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本身来说,就有治大国若厚小腥、治大国若烹小鳞等不同的说法,小腥与小鳞其实都是小鲜即小鱼儿的不同说法。即使现代普遍认可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传统说法,古代在文字上也有差异。有古代学者认为,此句名言在流传过程中,丢了一个者字。比老子晚生291年的韩非子,在引用时便有者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中称,治大国者若烹小鲜。清末学者王先慎便持这种观点,他认为治要有者字,如《三国志·蜀志》(卷四十四)陈寿评:“老子有云:治大国者若烹小鲜。”《后汉书·循吏传》也有注:“理大国者若烹小鲜也。”但不论如上哪种说法正确,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,就是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的手法是一样的。那么,为什么老子谈到治理国家时要用烹小鲜来比喻?如果弄清了老子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烹小鲜的,也就弄懂了老子所要表达的本意。

  • 02

    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研究最为活跃、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在清代,尤其是清末。当时包括罗振玉、马其昶等一批知名学者都曾就这句话进行了辨析,这或与晚清治国不力、不得法的时代背景有关,也反映出学术界对国家前途的焦虑。那么,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,到底是何种手段?马其昶引汉初《毛诗故训传》里的话,力证老子本意为:“烹鱼烦则碎,治民烦则散,知烹鱼则知治民。”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: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,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。

  • 03

    清朝人大概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误解最普遍,以至于影响到了现代人的理解。雍正二年(公元1724年)举人、后任乾隆朝史籍编修的著名学者杭世骏,曾著《订讹类编》,书中便收录时人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误解,称“近来诗笔多误会,不可不正。”古人煎小鱼儿仅洗一下,不去屎肠,也不去鳞,担心把小鱼儿弄断了。所以杭世骏就此进一步引申:烹小鲜不可扰,治大国不可烦。烦则人劳,扰则鱼溃。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,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中,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明确了,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,不要动辄扰民,更不要乱折腾。